“云南白药”,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。从抗战时期救人无数的“百宝丹”,到如今家家户户常备的“创可贴”、“牙膏”,云南白药早已超越了药品本身,成为了一种文化,代表着中华传统医药的智慧。
2023年,云南白药五名高管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立案调查消息被曝光,直接引发公司市值急剧缩水60亿元。
1902年,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在江川创制出“百宝丹”,这便是云南白药的前身。曲焕章深研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经验,将天然草药与独特炮制工艺结合,研制出这款以止血消炎为核心功效的良药。
在动荡的抗日战争时期,曲焕章毅然向抗战部队捐赠药品,云南白药凭借显著疗效在军民中赢得广泛赞誉,其“止血神药”的名声不胫而走。
1955年,曲焕章家属将配方无偿捐献给国家,昆明制药厂(云南白药集团前身)开始规模化生产,并正式定名“云南白药”。
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云南白药注入新活力。1993年,云南白药积极做出响应时代号召,完成企业改制,正式挂牌成立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,并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,由此成为中国医药领域里首家登陆长期资金市场的上市公司。
进入21世纪,云南白药开始推行“稳中央、突两翼”的发展策略。在稳固药品这一核心业务根基的基础上,大胆拓展业务版图,将发展触角伸向个人护理及健康产品等新兴领域。
2005年,云南白药牙膏上市,它依托品牌独有的“国家保密配方”这一核心竞争力,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口腔护理市场中迅速出圈。
近年来,云南白药加速大健康产业布局。从养元青防脱洗发水到采之汲定制护肤,从豹七三七到醉春秋普洱茶,企业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,运用现代科技解锁传统配方的新价值。
1999年6月,年仅37岁的王明辉临危受命,从外部调入云南白药并担任总经理。
那时的云南白药,作为一家以白药散剂为基本的产品的老牌国企,正深陷业绩增长乏力、市场拓展受阻的困境之中。
彼时,国际医药巨头美国强生公司旗下的邦迪创可贴,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成熟的经营销售的策略,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大半江山。这给云南白药的传统产品带来了巨大冲击,市场占有率被不断蚕食,其年销售额仅有2.32亿元。
王明辉上任后,便在销售体系内部推行“末位淘汰制”,意图打破销售团队长期存在的惰性,激发团队的活力与竞争力,销售人员如果连续两季度末位直接解聘。
这种近乎残酷的考核制度,却让云南白药创可贴在2001年上市首年即斩获3000万元销售额,成功从邦迪手中夺回小伤口护理市场主导权。
但王明辉的野心不止于止血领域。2004年,云南白药牙膏上市。这款牙膏定价22元,在彼时牙膏普遍亲民价的市场环境中,堪称高端“选手”。
它精准锚定“预防牙龈出血”这一差异化卖点,直击花了钱的人口腔健康更深层次的需求痛点,在竞争白热化的日化领域硬生生开辟出一条独属于自身个人的赛道。
2016年,王明辉主导云南白药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,引入新华都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。这场交易使云南白药成为无实际控制人企业,陈发树出任联席董事长。
混改后的云南白药开始激进资本运作:2018年成立私募基金,2020年交易性金融实物资产规模达112.29亿元。
但投资小米集团、腾讯控股等科技股的决策,在2021年遭遇滑铁卢,当年公允市价变动损失19.81亿元,直接引发净利润腰斩。
这笔交易被指存在多重异常:收购标的净资产仅2.3亿港元,云南白药却支付7.3亿港元溢价;万隆控股后续被曝出从事二酚(CBD)业务,与云南白药主业毫无关联。
更蹊跷的是,收购完成后万隆控股股价暴跌80%,导致云南白药计提巨额减值准备。
2023年3月6日,王明辉以“个人原因”为由,毫无预兆地辞去了相关职务。
然而,据多家媒体深挖披露,其真实离职缘由是牵涉万隆控股收购案,已被相关部门立案调查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与王明辉同期“落马”的,还有原首席运营官尹品耀、原首席销售官王锦等四位公司高管,这场风波让云南白药一时陷入舆论漩涡。
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,云南白药创可贴业务存在系统性贪腐乱象,从原材料采购环节的暗箱操作,到渠道铺货过程中的利益勾连,多个关键环节都被利益输送的“黑手”渗透,严重侵蚀着企业的健康发展根基。
在案件调查期间,公司股票价格一路狂泻,市值在极短时间内大幅缩水60亿元,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。
不过,在2024年半年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公司营收实现了0.72%的同比增长,净利润更是大涨12.76%。
但要想彻底驱散高管被查事件带来的阴霾,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与认可,云南白药仍需努力。
在新任管理层的引领下,企业决定聚焦中药主业这一核心优势,同时大力推进创新药研发,试图通过业务战略转型重塑市场形象,重新投资的人对企业的充满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