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的猪肉采购中,消费者偶尔会对所购猪肉是否为母猪肉心存疑虑,同时也好奇市场上对于母猪肉销售有着怎样的规定。实际上,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,母猪肉是允许在市场上销售的。
从法规层面来看,国务院现行的《生猪屠宰管理条例》并未对母猪作出额外禁止性规定。只要是经过严格检验检疫且合格的母猪肉,便具备上市销售的资格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母猪肉的销售并非完全被市场所摒弃,而是在规范的流程管控下,能够进入消费者的视野。
流入市场的母猪肉大致可分为三类。其一,未受孕的母猪,其猪肉品质与普通育肥猪相差无几;其二,受孕次数较少的母猪,因品种特性不佳或生理状态欠佳而遭淘汰,这类母猪肉质相对逊色,价格也会稍低;其三,生育多次后丧失生育能力的母猪,由于饲养周期长,肉质老化,烹饪时不易煮烂,不过,若通过检验检疫,一样能上市销售,但需明确告知消费者。
在实际的市场监管中,有关部门对母猪肉的销售有着严格的把控。例如,在一些地区,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,要求对 “母猪肉、种猪肉或晚阉猪肉” 一律实行加盖标识印章、加挂标识牌的销售方式,以便消费者清晰识别。同时,在肉品生产环节,生猪定点屠宰厂(场)需配备专业兽医卫生检验人员,对检验结果为种公猪、种母猪、晚阉猪的,应在胴体和《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》上注明 “种猪” 或 “晚阉猪” 字样。在流通环节,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严格查验上市肉品的 “二证二章”,确保销售的母猪肉来源正规、质量合格。
然而,也有部分观点认为市场不应销售母猪肉。原因主要在于母猪在繁殖过程中,肉质和口感会受一定的影响,其纤维结构变化致使口感不如普通育肥猪细腻。而且,母猪肉的营养价值相比来说较低,还可能含有免疫球蛋白等物质,特别是产仔前的母猪,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更高,食用后或有健康风险。另外,母猪肉中可能残留雌激素等激素,尽管烹饪时多数会被分解,但仍引发部分消费者担忧。在一些文化观念里,母猪被视为繁衍象征,人们也较少将其作为食材。
总体而言,市场上允许销售经检验检疫合格的母猪肉,但必须做到清晰标识、明码标价,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。消费的人在购买猪肉时,应挑选出正规渠道,留意猪肉的 “检疫印章” 及相关标识,若发现未经检疫的病、死猪肉或商家以次充好等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,可向有关部门投诉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